李靖与孔乙己未曾稍歇,于巳时过半前匆匆返回亭府大院。
一番洗漱整饬后,李靖继农业生产之后,又开始操持起了教育工作。
被李靖等人霸占的王老虎三进宅子中,一进大堂原本是用于寨主审案、办公的场所。
现在千户寨的刑讯诉讼一律改到寨口戏台的公审法庭。
行政办公室和会议室改到二进的书房。
这座大堂便被李靖安排人移除各项陈设,改成了多媒体教室形式的大讲堂。
此时讲堂里乌压压坐了一大帮上至二十,下至八岁的青少年。
这些青少年都是李靖一早吩咐刘重八率领行政一组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征召来。
李靖给刘重八下达的征召指令非常清晰。
他要打造一所军校。
征召来的这批青少年便是这所军校的第一批学生。
初步预计,这一批学生的学期只有不到半年。
半年后他们就将踏上对抗黄巾洪流的战争旋涡。
即便如此,李靖也不打算凑合。
招收到的学生们在军校学习的过程中,也是要考核的。
如果考核不合格,随时会被遣返回家。
有赖于寨里刚刚进行过的政治清算,刘重八的征召工作进行得异常顺利。
毕竟现在寨子里还活着的青少年们基本上都是良家子,连政审环节都可以省略掉了。
一开始有些寨民们对送子入学心存疑虑。
李靖于是提出来针对性的对策,一是学生入学无需束脩。
二是入学期间食宿全包。
三是每周休沐两日,走的时候还能携带两斤米打包回家。
学习课程也只有半日,尽量选在农闲时开展。
寨民见孩子入学又有书读,又有饭吃,还能打包回家。
毕业还包分配工作,甚至有机会当官。自然皆大欢喜,欣然将子女送至亭府大院求学。
正所谓“半大小子,吃穷老子”,青少年们正值长身体之时,食量惊人,不输成人。
有人愿意负担这部分口粮,何乐而不为呢?
大部分的家长们都逼着孩子们一定要努力学习。
千万不能被中途遣返,断了家里这条来米的渠道。
甚至每天都有人扯着刘重八的袖子问,家里瘫痪的老人能不能也送来军校学习。
寨民们都表示,大家也不是想蹭米,主要是拦不住家里老人爱学习。
且把镜头移回讲堂上。
大讲堂的讲台是那张王老虎刑讯审案时所用的案桌。
取材于山中上等黄梨木,宽大而古朴,庄严而肃穆。
台下,数十张临时打造的木板桌整齐排列。
乌泱泱的一大群人熙熙攘攘地端坐其上。
最后几排则坐满了行政一组的政工人员。
李靖站在讲台上,身穿一件麻布皂色长褂,面如冠玉,一副落魄书生的打扮。
台下的学生们按照李靖的要求双手交叠,摆得端端正正。
这些青少年们全都是穷苦出身,哪怕这里面还有两三个之前的富户子弟。
他们家的财产也全被李靖给抄了。
此时这些孩子们身上穿戴最好的也是粗布衣裳。
所有孩子真正做到了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孩子们平时虽然顽皮淘气,此时却表现得乖巧中带着畏缩。
在孩子们眼里李靖是个很复杂的人。
他对待地主老爷就像凛冬的风暴一样残忍无情。
对待穷苦百姓又像春日的暖阳一般和蔼可亲。
锄强扶弱,扶危济困,招式又酷又劲爆,长得又帅又有型。
完全符合孩子们幻想中“大侠”的形象。
家里大人都说,如果不乖乖听话,认真念书,就会被这位李先生打成肉酱。
孩子们听到这句话,都想起了王守仁。
那是真的打成了肉酱,一点夸张的成分都没有。
让孩子们又敬畏,又忍不住想亲近。
李靖环视了一圈台下,清了清嗓子,用惊堂木拍了一下桌案,朗声道:
“今日征召大家前来,是要开办我们千户寨第的学堂。我是学堂的山长兼任教员,大家今后可以叫我李先生,或者李山长。
当然,我个人更喜欢大家叫我李先生。从今日起,大家就是我们【江东大学堂】的第一批学员,在座各位都是同窗,可以互称同学。”
台下的孩子们顿时瞪大了眼睛,仍坐得端端正正,不敢说话。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这些孩子虽然年纪小,多数却已经历经世事,挨遍了生活的毒打。
其乖巧听话远不是后世的小皇帝小公主们可比。
“接下来,我开始点名,被点到名字的同学,请喊一声‘到’。”
“王正平。”
“到!!!”
一个虎头虎脑,八岁左右的小男孩,裹着一件破旧的女式褙衣。
神情严肃紧张得仿佛即将被抬上法场一般,眼睛瞪得大大的,大吼了一声到。
李靖差点被这突如其来的吼声吓了一跳,转而望向这个可爱的小家伙。
忍俊不禁,走下台来,轻轻摸了摸他的大脑袋。
王正平被摸得满脸通红,嘴角上扬,嘴巴咧得像泰囧里的王某强。
“王山雁。”
“到!”
一个年纪比刘重八稍大,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声音清脆悦耳,人坐得直直的。
头也摆得正正的,不敢转头,只拿眼角余光不住地去瞟李靖。
心中暗自祈愿:“李先生,快来摸我,快来摸我呀!”
仿佛是听到了小女孩的心声,李靖也走到她身边摸了摸她的狗头。
小女孩像只狸奴一样,舒服地眯起了眼睛。
心里暗暗发誓自己以后也要向李先生看齐,做一个拧头像拧可乐一样的女人。
“严白虎。”
“到。”
瘦瘦嘎嘎的小萝卜头在李靖温柔的大手下,平静应声道,语气不卑不亢,眼神明亮清澈。
几名政工干部激动不已,唯有刘重八略显不满。
李靖从她身边走过的时候,刘重八扯了扯李靖的衣角,故作委屈。
李靖摆出一个微信表情里的“笑哭”,随后也摸了摸刘重八的狗头。
刘重八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舒服地眯起了眼睛,放过了李靖。
回到讲台上,李靖开始了他教员生涯的第一课。
“同学们,今天是我们江东大学堂的第一课,我要带大家习字认字。”
李靖温润的声音回荡在安静的大讲堂,语调不急不缓,铿锵有力。
瞬间让每个人的心都静了下来。
“首先我要告诉大家,我们为什么要习字认字。”
李靖微笑着调侃道:“我知道很多同学是为了两斤米才来上学的。”
孩子们眼中闪过一丝认同的光芒,却又不敢交头接耳,只是憋着笑。
有几个性急的孩子忍不住用力地点了点头。
李靖稍作停顿,继续说道:
“但其实,识字的好处远不止这几斤米。如果只是为了拿米而不认真学习,那便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看着孩子们逐渐认真起来的表情,李靖又说道:
“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会了识字,大家就能从书本上随时汲取知识,学习前人的智慧。
比如拳谱可以教大家习武强身,菜谱可以教大家烹饪美食,农书可以教大家精耕细作。
学会了写字,大家才能把重要的事情记录下来。如果想念家人、朋友,也可以通过写信的方式。
将心中的思念化作文字,传递给他们。当然习字认字的好处远不止这些,大家日后自会明白。”
孩子们连连点头,李靖拿起一支炭条,在墙上挂着的木板上写下了一个大大的“人”字。
然后转过身来,微笑着看向大家:
“这个字念‘人’,哪个同学能告诉我,这个‘人’字,是什么意思呀?”
李靖话音刚落,大脑袋的王正平连手都不举,便直挺挺地站了起来。
表情一脸天真无邪地大声回道:
“‘人’是地主,地主说我们是猪狗,是牛马,奶奶说,我们不如猪狗,不如牛马。”
李靖握着炭条的手僵在半空中,课堂上一时间鸦雀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