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的第一缕曙光尚未穿透厚重的夜幕,李靖便已披星戴月。
领着孔乙己,踏着崎岖的山路,直奔山谷边的梯田。
山风轻拂,带着几分凉意。
两人来到地头的时候,地里已经有两百多名寨民像蜜蜂一样,正忙碌地穿梭其间。
孔乙己抢上两步,赶在李靖前面点头哈腰道:
“李先生稍安勿躁,容我前去将农夫们唤来相见。”
“且慢。”
李靖一步跨出便伸手搭在了孔乙己的肩头,温和地说道,
“咱俩不过随意走走,就不要过去惊扰乡亲们劳作了。”
李靖说罢,轻轻撩起褂子下摆,熟练地将其束于裤腰之间。
随后大步流星地沿着田埂走去,一副不拘小节的模样。
孔乙己迟疑地看着田里的污泥。
眼看李靖就要走远了,只得跺跺脚,无奈跟上。
两人身影刚在田垄上出现,便有路过的农户一眼认出了李靖这位寨中的大恩人,高声呼喊:
“乡亲们,恩公李老爷来啦!”
话音未落,众人纷纷围拢而来。
农户们齐刷刷地在李靖身旁跪倒,口中高呼:
“恩公在上!感谢恩公李老爷佃给咱们这么些好田地,赏给大家这碗饭吃,李老爷真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
李靖连忙摆手,急道:
“诸位乡亲,当不得如此大礼,我亦是在寨中为大家效力。我是晚辈,各位爷叔叫我李先生便好。
我只是随便看看,大家快回去干活,莫要因为我等而耽误了正事。”
寨民们面露惊色,
“李老爷,这可使不得,咱们怎能乱了尊卑。”
旁边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人表现最为浮夸,直接跪倒在地上声泪俱下:
“是啊李老爷,您打倒了王老虎,救回了我家被拐去做私奴的孩子。
若非您出手,我们还不知要受多少欺凌。您就是天上的神仙老爷下凡,整个寨子里没有比您更尊贵的老爷了。”
李靖忙扶起中年人道:
“我帮乡亲们打倒王老虎,就是为了掀翻所有骑在咱们老百姓头上的老爷。
可不是为了赶走一个王老爷,又来一个李老爷。乡亲们这样喊我,是想让我折寿吗?”
在李靖的一再坚持下,寨民们终于改口,尊称他为李先生。
这时,一位农户眼睛滴溜溜一转,面露羞赧,试探地问道:
“李先生,您真愿意以如此低廉的地租将田地佃给我们?您不会反悔吧?”
未等李靖开口,寨里德高望重的资深老农钟山山便大声喝止道:
“你这小子,胡言乱语什么!李先生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答应你的事情都白纸黑字写在合同契书上了。
岂能反悔?谁不知道李先生是最讲律法、最有公道的?你再乱说,看我不教训你!”
然而钟山山嘴上喝骂,转过脸去却给了出声的农户一个“干得漂亮”的眼神。
那农户讪讪地挠了挠头,憨笑一声,不再言语。
李靖微微一笑,大度地说道:
“刚才那位大哥问得在理,钟老莫要动怒。我来就是要听大家讲真话,讲实话,跟大家一起多辩辩这地里的道理。
道理才能越辩越明。我知道乡亲们以前被王老虎、吴族老等人欺压,有话不敢说。大家放心,我给大家说清楚。”
李靖耐心地解释道:
“首先,这田地并非我私人佃给大家的,这田地是寨集体收缴的,是寨里的,也是大家的。
大家也不是佃农,而是承包户。
至于收成的规矩,前两天也跟大伙讲得很仔细了。只要每年交足份额,剩下的都是乡亲们自己的。
其次,契书里也写得明明白白,若是碰上灾年或有其他意外情况,寨里分文不取。”
那位农户又嘿嘿地笑道:
“李先生,不怪老张多嘴,实在是这事太好了,活这么久没见过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我这几日都睡不踏实,只要一睡过去,没一会儿又会活活笑醒,到现在都不敢相信啊!”
李靖拍了拍他的肩膀,鼓励道:
“以后咱们寨里的好事还多着呢!你叫张大大是吧?会说话你就多说点。
昨天钟老还夸你干活勤快、脑子灵光。你好好干,给乡亲们做个榜样!干得好了,寨子里给你奖励!”
张大大不好意思地笑道:
“那必须的,李先生,您就看我以后的表现吧,我一亩地保证给您干出两亩地的产量来!”
钟山山没好气地拍了一下张大大的头:
“当着李先生的面,吹吧你就,你全身上下哪里都软,就嘴巴硬!”
张大大面红耳赤,不服气道:
“钟老你又不是我婆娘,哪里知道我硬不硬!”
钟山山目瞪口呆,周围人全都哈哈大笑起来。
在李靖的要求下,寨民们千恩万谢地回到地里干活。
这些寨民中,不乏昔日因苛捐杂税而倾家荡产,最终沦为徭役的佃农;
也有那些自家田地贫瘠,收成难以糊口的贫农。
甚至有不少原本从事采集、采矿等其他行业的无产阶级寨民,也都纷纷请愿,加入了寨里的农业生产队伍。
不过这部分人因为业务能力较差,在务农工作上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便让李靖安排到生田区域刷熟练度,同时晚上会请钟老来为这些人做现场指导教学。
两日前,李靖代表寨集体,与这些寨民签订了一份土地耕种的契约。
通过这份契约,将寨集体缴获的数千亩田地,按照各家各户的实际状况,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配。
根据契约条款,寨集体将田地交给寨民。
可以充分调动起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同时寨集体作为发包方,也会就灌溉用水、沤肥施肥等环节,集中进行必要的协调管理。
现在所有田地都是寨集体的,大家自然没有必要为了抢夺资源引发矛盾、影响生产。
此外寨集体还会为农户提供尽可能的生产服务。
李靖所处山谷外的这一片梯田是从吴氏宗族里查抄出来的上好熟田。
种植的是耐干旱、耐低温的早熟黍子。
黍子,又称苞谷、黍米,营养含量丰富,蛋白质、淀粉、脂肪与维生素优于小麦、大米及玉米。
它煮熟后有黏性,黍子籽实可以酿酒、做糕等,是山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据《本草纲目》记述,黍子性味甘、平、微寒、无毒,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除热愈疮”的功效。
主治脾胃虚弱、肺虚咳嗽、呃逆烦渴、泄泻、胃痛、小儿鹅口疮、烫伤等症。
当然山里人种植黍子,主要还是看中它具有生育期短、抗旱耐瘦的特点。
现在田里种植的这一批黍子,是吴氏宗族在五月份种下的。
农户们现在需要去几百米外的山谷里挑水灌溉,为田里松土排水。
避免田间积水导致病害发生,同时还要及时施肥,防治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