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qgcc.com

朱标猜忌、多疑、心软。

极具才干,却又有文人风气。

性格非黑即白,没有灰色地带。

当他对一个人好的时候,会倾其所有的对他好。

而当他对一个人观感变差时,就会冷如冰霜,变脸如翻书。

从天堂到地狱,就是朱标给人的观感。

可怕的是,他变脸极快,反复无常。

吕氏就抓住了他的性格弱点,把朱标治得服服帖帖。

她总能预判到朱标的预判。

和他谈论他喜欢的事情。

让朱标的全部注意力,转移到她的身上。

对她爱到死去活来。

可,朱棣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切。

朱标才将她从天堂,送入地狱。

重新抓住朱标的心,就得给朱标树立一个新敌人。

这个敌人,是他又爱又恨的人。

最好能管着他,比他地位高的。

能给他气受,让他没法反抗的。

受了气的朱标,才会寻找避风港,才会找一个懂他的人。

那时,才是她重新起势的良机。

那个人,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老朱!

可老朱把他视若珍宝,恨不得把好大儿捧在手心,含在嘴里。

外人一般都会这么看待老朱对朱标的溺爱。

但作为老朱的儿媳,天天在宫里厮混的她。

吕氏知道一个秘密。

老朱的爱,其实源自皇后娘娘。

马皇后爱朱标,所以老朱才万分宠着、让着朱标。

所以,父子俩有矛盾时,都是老朱低头认错。

归根结底,是马皇后充当父子间的缓冲板、粘合剂。

也是马皇后足够溺爱朱标。

老朱有样学样,才这般疼爱朱标的。

一旦马皇后殡天。

那么,朱标和老朱的矛盾,就会变得不可调和。

父子关系也不会像这般融洽。

届时,朱标就仅剩下她一处避风港喽。

朱标能不乖乖回到她的怀抱嘛?

唉,皇后娘娘活着真是个累赘!

不停庇护朱棣。

又霸占着朱标不该有的母爱!

还唆使皇帝,溺爱太子!

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您啥时候升天呢?

吕氏目光闪烁,不能直接动手。

应当隐身在暗处。

就如当初,推死朱雄英那样,推死马皇后!

该借谁的手呢?

这天下,谁最希望她死呢?

吕氏目光愈发阴暗,忽然明媚起来,满脸诡笑。

……

第二天,朱棣走马上任。

李文忠从金吾卫班房里借来一块地方,作为临时官邸。

官员从各司抽调,人手用的是左右金吾卫。

明初官员短缺,各官邸都缺人,勉强挤出一两个人给李文忠用,还叫苦连天。

李文忠不愿受文官鸟气,就让李祺去协调。

李祺跑断了狗腿,舍出去很多人情,才凑齐27个官吏,负责此次迁民事宜。

算上李文忠、李祺、吕敏、余舜臣、朱棣,统共认字的就32个人。

还得从冗长的户籍列表里挑人家。

按照人员配分,尽量做到均衡。

家家出丁,还不能抽太狠,不能耽搁农活。

抽过的跳过去,逃丁的重罚。

还要男女均衡,统筹路上吃喝用度,尤其药材,要准备充足。

到地方要准备好房屋、农具、牛马等一应用度。

迁民是件极为困难的事情,耗费庞大、死亡率高,民怨沸腾,投入产出比很低。

朱棣上任第一天。

吕敏不情不愿分配文案工作给他。

他打小看文字就头疼,没少被他爹暴揍。

有后世灵魂融合,但也不愿意看繁体字啊,还竖着写,没标点符号,咋看啊?

“吕先生,官邸人手不够。”

“你能否去邀请你那些士林朋友?”

“帮忙统筹迁民事宜。”

“事后俺一家送一头肥猪做谢礼,你看咋样?”

朝中有很多当会计的计相、丈量土地的计算专家。

只是,这些人要么在各部工作,要么被下派到地方,建立黄册去了。

李祺舍下脸面,就请来一个,叫张焕。

外人不知道的是,这些人才,都是老朱培养出来的。

足足近万人!

这也是老朱敢和传统官僚体制叫板的底气!

这次建立黄册,也是老朱对这些人才的考验。

如果成行,他就要对官场动刀子了。

“燕王,哦,滇王殿下,这不符合规定。”

吕敏眼神闪躲,生怕朱棣抢他工作似的。

也不愿意呼朋唤友来帮忙,拒绝道:

“迁民这等大事,不能透露半点风声出去。”

“否则那些百姓,必然想方设法抗拒移民。”

“还请滇王见谅。”

吕敏打定主意,他隐居幕后,负责文案工作。

冲锋陷阵的事情,让朱棣和李祺做。

其实李祺也是这么想的,就想让朱棣去。

李文忠也他吗是这么想的。

就余舜臣是个好人?

吗的,这货因为统筹工作,和张焕吵起来了,都不想去前线工作。

都他吗在争幕后,都他吗不是个东西!

感情都指着俺冲锋陷阵啊!

吕敏跟得着便宜似的,小跑似的逃了。

真怕朱棣反悔。

可别怪没把文案工作分配给他喔。

是你自己不要的,不怪我。

朱棣气得想揍吕敏。

余舜臣低着头不去看朱棣,反正我不出头,以后江南士族清算的时候,不会把罪名归咎到我头上。

所有人都是这样想的。

包括李文忠。

李文忠的妾室中,也有江南士族的人。

他褪去文人那层矫情,自然变得唯利是从,他得考虑家族延续。

明初勋贵,想消化掉江南士族。

揉入家族体制内。

起码需要三代人,五十年时间。

他不看好李善长建立世家的想法。

大明没有世家生长的土壤。

老朱更不是刘秀。

他的天下,是亲手打的。

一众文臣武将,也都是他门下走狗罢了!

走狗想反噬主人,想都别想。

反倒,拆分家族,多点开花,从勋贵转变成勋贵与士绅并存,才是正道。

这也是他反对皇权下乡的原因。

他想从后人中拆分出几支来,变成本地地头蛇。

地点已经挑好了,在扬州府,转做盐商、做海商。

支脉用金钱补充主族,主族为支脉提供政治支持。

彼此补偿,良性循环。

才是自保之道。

他现在紧跟老朱脚步,可不敢跟李善长瞎混。

但此次迁民,正如老朱所说,他只负责主持,具体事务交给下面办。

他就是人形印章,不管事,就盖戳。

他看了眼朱棣,意味深长。

“余先生……”

朱棣话没说完。

余舜臣堂堂大才子,居然捂着肚子说:“殿下,微臣肚子疼,要去茅房!”

“那咱去茅房聊!”朱棣不信邪了。

余舜臣恋恋不舍地放下文案工作。

一副怕朱棣抢走似的。

朱棣看了一眼,余舜臣在为钱粮事发愁。

老朱在奉天殿口号喊得很响。

但移民去云南,确实没钱。

所以让吕敏、余舜臣筹钱筹粮,预备迁民用度。

余舜臣摆出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

“殿下,时间紧任务重,长话短说。”

见他一副怕抢工作的模样。

朱棣很生气。

恶人就让老子做是呗?

佯装关心问道:“俺看您统筹钱粮,就想问问。”

“移民的钱粮该从什么地方出呢?”

朱棣拿起余舜臣写的文书。

不得不说,余舜臣工作效率很高。

一个上午,就列举出各项支出用度,项目合理,支出计算得精细。

提及正事,余舜臣顿时兴致盎然:

“肯定是从国库出。”

“陛下说的摊派赋税,也得明年交。”

“若现在压下去,会逼得无数百姓无家可归。”

“今年下旨,明年秋收时多纳,比较合理。”

“唉,总要给百姓一个喘息的机会。”

余舜臣苦笑道:“微臣也在犯愁呢。”

“陛下要迁民万户,又督建王府,这是一笔庞大的支出呀。”

“国库一分不肯支持,都得咱们自己想办法。”

“难呀!”

余舜臣也挠头。

“真没办法?”

朱棣觉得余舜臣欲言又止。

一众官吏听到他俩对话,都竖起耳朵倾听。

钱好说,印钞机开动就有了。

粮食短缺呀。

生产资料也得不够用。

每年年初,户部会将钱粮统筹计算。

每一笔都有用处。

粮仓里确实有部分粮储,那是应付灾难用的。

绝对不能轻易挪用。

“办法倒是有,就怕曹国公舍不得颜面。”

“您说说办法,俺不要脸,俺能舍颜面!”朱棣隐隐猜到余舜臣的办法。

余舜臣翻个白眼,你脸面顶个屁用啊。

得曹国公出面,他家和江南士族千丝万缕,才能说上话。

“唉,实在不行。”

“只能跟大族借粮,花些利息,应该能借到。”

朝廷跟大族借粮,并非稀罕事。

老朱没少借。

向来是有借有还,他在大族中口碑是极佳的。

开国后,中枢借粮的次数几乎没有。

而地方政府,基本年年都借。

当然不敢报给朝廷知道。

所以奉天殿上的官员,不太清楚。

在地方深耕的官员,一清二楚。

“这是没办法中的办法。”

“但凡有办法,朝廷也不愿舍了颜面的。”

“今年借了,明年从摊派的赋税中扣便是。”

余舜臣抬眼看向朱棣:“滇王,您说您能想想办法吗?”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