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到半个时辰前……
就在同罗骑兵已经冲破大盾、闯进唐军阵中,甚至在两边的兵士已经开始生死搏杀的时候,整个唐军的大后方依旧是风平浪静,只有两面旗帜有精无彩的耷拉着。
大唐新晋皇帝李亨很有当吉祥物的自觉,在郭子仪将与诸将商量过后的战略计划书呈上来之后,很爽快地便应下,再次强调让他们放手去干,不必因有所顾虑而畏手畏脚。
事实上,他也确实对那份所谓的计划书一知半解,只略略看懂好像是诱敌深入,然后依靠对骑兵极为克制、杀伤力巨大的伏远弩取胜。
至于什么左虚右实、困敌如林的布置,大抵也只是略略瞧了一眼。
这样随意的态度当然不是因为李亨对这场战争的结果毫不关心,正相反,他恰是因为对胜利无比渴求,所以才尽力摆出了这样一副不干涉的态度。
要知道,无为有的时候也是一种有为,这两者你中有我、我中含你,实在让人着恼。
也正是带着这样一种心情,李亨在战斗开始的时候就站起身来,一刻不停地盯着战争——实际以他这个角度,放眼望去,看见的也无非只能是各色各样的旗帜和盔甲夹杂着晃动的场面。
哪怕只是这样,李亨背在后腰间、笼在袖袍里交叠在一起的左右手心还是止不住冒出冷汗。
不论前世今生,这当然是他第一次来到战场上,也是第一次见到两军交战的风貌。
即使看不清具体的厮杀,看不到一刀一剑时刻处在生死边缘的搏斗,看不到从脖颈处喷洒而出的鲜血、无头的尸首,但那股扑面而来的气势——说不清道不明,只有亲身感受过才能明白的气势——依旧磅礴而苍茫,
让没置身其中的人也感到一阵阵的心悸。
似乎是感受到皇帝的担心,因为不放心而被带出灵武的李静忠上前两步,对着李亨轻声说道:“大家要不先坐下喝点热茶。”
“有郭节度以及仆固、路两位将军在,此战我军定胜无虞。”
“不必。”李亨到底已经不是先前那个初入大唐的李亨,面对这种情况,虽然生理表现出紧张,但意识始终保持着一定程度上的镇定,“朕就在这站着,亲眼看着我大唐将士破敌!”
随身带着纸笔,时刻准备着记录皇帝一言一行的杨绾听到这话,眼睛顿时一亮,也顾不得什么读书人的仪态,径直从腰间抽出一卷纸,直接在地上摊开铺平。
而后又拿出毛笔沾了沾墨水,跪坐下来,左手微微挽起右手的袖袍不使其垂下妨碍书写,就这么笔走龙蛇了起来。
这之后,李亨就站在那看着,看着那面白耗牛旗离自己越来越近,直到旗帜下纵马骑士的面容都好像隐隐能看出来一两丝的时候,不知为何却有一两分的呆愣与恍惚。
直到李静忠的惊叫声宛若惊雷般在半空乍响:
“大家!快跑!”
……
……
时间回到一刻钟前……
阿史那从礼从队伍中分出两千人,派铜骨去捣毁那个弓弩兵阵地后,就全神贯注地朝着浑缄所领的两千人冲锋过去。
身先士卒意味着主将的生命将受到极其严重的威胁,当然也意味着他身后的士兵将会迸发出百分之二百的力量。
而浑缄部为了完成既定的战略计划,不仅要往后退还要保持成建制的队形防范突袭,以至于速度似龟爬。
在这一正一反两项加持下,同罗的突击在第一时间的确取得了不小的战果,直接把唐军看似很严密的阵型割出了一个大口。接下来只要保持住这股气势不息,就能像赶牛羊一样把唐军往后赶去,前后相撞,溃败之始。
可还没等阿史那从礼为自己取得的战果欢心一秒,他就发现与他对垒的那名为浑缄的唐将临机应变地改变了战术。
甚至只在同罗骑兵将军阵凿破的一刹那,那青绿色的旗帜就再次以一种与先前截然不同的形势舞动起来,然后整个战场上的唐军就无比迅疾地行动起来,从营化团、团化旅、旅化大队、大队化为小队。
阿史那从礼只能眼睁睁地看见那唐军化整为零,分散地往阵地后方撤去,从而将空间完全空了出来。
这样精细的操作无疑需要兵士极高的服从性与行动性,差了一丝,就会从战略层次的佯败变成实实切切的“真败”。
可阿史那从礼现在根本无心去想唐军精不精锐的问题,因为随着浑缄部的这一撤,整个同罗骑兵就完全暴露在伏远弩的射程之中,暴露在极其暴力的弓弩阵地的视野之下。
是的,弓弩阵地!不止是在左侧,在右侧竟然还埋伏着这样一个陷阱!
而那弓弩阵地上飘扬的旗帜不是其他,正是左“朔方”右“郭”,分明代表着那位名震天下,同时也是阿史那从礼最为惧怕的老将军眼下就呆在这弓弩阵地当中指挥。
没有太多反应的时间,就在几秒后,准备好的伏远弩射出一根根巨大的弩箭,几乎在一瞬间就造成同罗骑兵极大的减员。
因为阿史那从礼冲锋太前的缘故,甚至有一根弩箭在他一米多远的地方同他擦肩而过,直直地穿透了好几名亲卫与他们身下的马匹才堪堪停下来,无力地掉落在地上。
如果不是满布其上的猩红狰狞的血迹,谁又能想到,这根地上静止不动的木棍般的事物,竟是轻易取人性命的巨大杀器。
这还不算晚,趁着伏远弩装填的空隙,在指挥下,弓弩阵地那边又射过来一阵接一阵的箭雨。
这次阿史那从礼可没那么好运,有根箭矢笔直地穿过铠甲的缝隙,插在了他的肩膀之上。
不过这样的伤害对他显然是家常便饭,他面色不改地折断箭矢的后半部分,而让其前半部分暂时停留在血肉之中——这种时候,只要弄到这种不影响行动的程度就够了,甚至箭矢还在一定程度上有帮助堵住血管的功效。
他知道不能再这样下去,趁着箭雨的空隙,眼神快速地扫过如今战场的局势。
继续追击浑缄部会时刻被箭雨袭扰,得不偿失……冲击弓弩兵阵地倒是不错的选择,可谁知道以郭子仪的警惕会不会早就在必经之路上布置了铁棘这类专门针对马匹东西……
一个个选择被阿史那从礼迅速而果决地否定着,直到那面耷拉着半死不活的龙旗略显突兀地出现在他的视线中。
如果今天在这里,面对这样类似绝境的是其他主帅,或许他们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因为他是阿史那从礼,也因为自发起进攻之始的那口气始终提着尚未卸去……种种因素互相影响之下,使得他内心中猛然涌现了一个疯狂的想法。
这个时代当然还没有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罗贯中更是远远不见踪影;但这个时代有《三国志》,而阿史那从礼恰好看过。
他当然是一个很有胆量、勇于尝试的人,不然也不会只带着五千骑脱离安燕,来这边远之地寻求一个看似虚无缥缈的机会。
他当然是一个不服输的人,所以他心里到这一刻依旧觉得,张辽张文远八百骑就能力破孙权十万大军,将其人吓得屁滚尿流,他阿史那从礼二千余骑凭什么不能撵着龙旗下的皇帝小儿走?
这件事最大的难度就摆在这里,李恒所在的位置是整个唐军的大后方,且不说敌人到了面前李亨会不会被吓得抱头鼠窜,只论要突破唐军这一路上层层严密的防守,就已经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当然,不管信与不信,这个世界上到底是存在着天命的,而也总会有人,固执地认为自己就是天命所在。
于是,就在那一瞬间的考虑过后,阿史那从礼双腿微微夹动马腹,身下的坐骑便如离弦之箭一般窜了出去。
于是,环绕在他身旁的上百亲卫来不及多想,只像平常一般按照本能跟上主帅。
于是,尚在战场各处与唐军陷入了艰苦鏖战之中的尚还存活着的同罗骑兵瞬时抛下面前的敌人,扭头加快速度朝着那面白耗牛旗汇聚而去。
这样当然会给唐军的极大的机会,但俗话说得好,就算是杀几千头乱窜的猪一时半会也杀不完,更何况是有思想、有智慧的人呢?
即使在刀枪箭雨的围剿之下,同罗在一瞬间就遭受了巨大的减员,可到底还是有接近两千的骑士重新汇聚到了阿史那从礼身后,重新汇聚到了那面象征着王权的白耗牛旗下。
——凝成了一根绳,变成了一支箭,不管不顾地向前插去!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谁也没有预料到,那边伏远弩已经准备好第二次射击,而这边同罗骑兵已经再一次撕开唐军的阵列,却并不是寻求机会逃跑,而是主动往更深处刺去。
郭子仪本来颇为轻松的抚着自己的美髯,坐观同罗在层层包围之下渐渐湮灭。
再瞧见那些骑士在阿史那从礼的带领下重新蓄起一口气的时候,也只是微微皱了皱眉。
可当他循着同罗冲锋的方向望去的时候,却不管不顾地失态地大吼道:“传我军令!冲上去!都冲上去!绝不能让同罗冲过去!”
说完,便也毫不犹疑地跨上马匹,主动朝着同罗冲锋的方向迎了过去,看上去竟是要以自身为诱饵吸引阿史那从礼放弃原先的既定目标。
其实本不必这样,因为同罗能穿过层层阻碍到达皇帝面前实在是概率极小的事件,但郭子仪实在有些惧怕,怕那位昨日还在他面前信誓旦旦的皇帝甫一看见敌人就慌乱地打马而走。
从小兵一路爬到如今的位置,他悟出的最大的一个道理就是,要想真正看清一个人,不能看他嘴上说了什么、面上的表情如何,要看他的心里想着什么、身体又在做着什么。
阿史那从礼当然瞅见了那从右侧向着他极速赶来的“郭”字旗,不过他就像是草原上追求心爱姑娘的汉子一般——此时此刻,他的眼中只有那面龙旗。
冲!冲!再冲!
阿史那从礼不知自己到底挥出了多少刀,又接受了多少热血的洗礼,他只知道自己身旁的人越来越少,而自己与那面龙旗的距离越来越近。
快!快!再快!
就像是久旱逢甘泉,阿史那从礼使劲地压榨着自己的身体,努力地用意志支撑着,终于在某一刻接近极限的时候感觉又有一股力量顺着心脏涌向四肢。
有的人已经进入忘我的状态当中,而有的人则是忧心不已。
郭子仪望着那始终缀在前方怎么追也追不上的白耗牛旗,终于放缓脚步,对着身旁的执旗亲卫吼道:“举蓝旗!快!举蓝旗!”
蓝旗一出,前方的阿史那从礼就敏锐地发现了变化,唐军阵列的两侧很明显地开始转换,左右两侧各有一面相同的“仆固”字样的大旗若隐若现。
是骑兵!大唐的骑兵!
郭子仪想将步兵调开,给骑兵转进来对他进行致命一击的空间。
按理来说,现在这种转换的时候也是最好的进攻机会,只要自己轻轻驱动马匹一转,整个骑兵队伍就会如臂驱使地微微偏转方向,这样就能更快地突破出去。
只是阿史那从礼知道,现在绝不能这样做,经历了多轮鏖战,现在自己身后的这支骑兵是疲兵,也是哀兵。
他们没有选择的机会,只能不断地往前,往前,再往前。
直到冲出重围,直到重见光明,直到看到那面依旧懒洋洋地垂在旗杆上的龙旗——就在他们几百米外。
这支同罗骑兵队伍突然感受到了身体中不断涌现出无穷的力量,经过惨烈的突围,只剩下千人出头的队伍朝着那面龙旗的方向奋力驶去,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快……
这一刻,整个战场似乎都静止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望向那股即将刺王杀驾的洪流,然后再顺着向前,直至最后停留在那面到现在为止始终静止着的龙旗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