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唐 第55章 集思广益(一)

作者:诚书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3-24 14:12:59
最新网址:www.bqgcc.com

事情果然如段秀实所说。

皇帝听到汇报的人数之后,并没有什么其他的表态,只轻轻“哦”了一声,就直接宣布摆驾回宫。

好像清点人数就只是为了心中有数一样,还就正应上了那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在场的文武大臣也各回各家,而大都督府的佐吏们更是慷慨地被给予了半天的假期,也不枉他们流下的许多汗水了。

申时三刻,休整了一段时间的大臣们重新在启明殿集结。

等到所有人都各安其位后,李亨这才慢悠悠地从大殿的屏风后方走了出来,坐在了上方宽而矮的椅子上。

“朕初嗣位,百事不晓。多亏了诸位肱股之臣在旁协助,这才稍稍稳定了局势。”

“然则逆贼一日不除,国家就一刻也不能安定,朕心里也一刻都放心不下。”

“今日召开此会,但无所求,唯望诸位对于接下来的路如何走畅所欲言一番,然后集思广益,找出一条真正有利于百姓,有利于国家的道路。”

话音刚落,新任监察御史,今早才立下些许功劳的崔祐甫便迫不及待地站了出来:

“陛下,臣以为伪燕虽然外表猖狂强大,可内里却是空心腐朽的。”

“安禄山范阳起兵,侵占两京后耽于享乐,不思进取,甚至对当时尚处逃亡途中的上皇和陛下不闻不问,足可见其有侵夺天下之阴谋,却无有过人之智慧。”

“再者来说,范阳、卢龙两镇士兵大多是被安禄山哄骗裹挟着南下的,只要陛下下诏晓以道理,或可动摇其人心志,不战而屈人之兵。”

“嗯,贻孙(崔祐甫字)讲得不错。”

李亨肯定了年轻人的勇气,

“还有谁有其他想法吗?”

接下来,又是稀拉拉几个人站了出来,多是些年轻人,说的东西也都过于理想,介于可做与可不做之间,并没有落足到实际的点上。

最前方的身份更高、年纪也更大的高官们反而没有那么急着表现。

终于,李亨不耐烦地挥了挥手,道:

“这么讨论下去,效率实在太低。”

“朕将各个问题都写于纸张上,抽到谁谁便回答哪个方略,若是有缺漏,其他人便再补充。”

“静忠,都发下去吧。”

“是。”

李静忠闻言,立马从袖口掏出一叠粗糙的纸张,走下台阶开始分发起来。

底下的大臣们面面相觑,看这架势,皇帝显然是对这种情况早有预料,所以早就有所准备。

“先生,请。”

李静忠低着头,直奔到李泌面前,微笑着对他这么说道。

这大殿之中的人,以身份来论,当然是广平和建宁两位郡王最尊贵;以官职来说,自然是唯一的宰相裴冕最当先。

可李静忠没有选择将第一份纸张交给上述两者,其中狼子野心,也就不言而喻。

“泌,一介白身而已。”

李泌同样笑着对李静忠点了点头,却是婉言谢绝了这份荣耀,

“裴侍郎是宰执,让他先选,想必无人不心服口服。”

不选两位郡王而只谈裴冕,这却又是李泌的另一番智慧了。

李静忠这才“恍然大悟”,一边道歉一边往裴冕的方位走去:

“老奴这几日时常见到先生,恍惚间就走过来,还请先生见谅。”

这话细思极恐,李静忠是皇帝的内侍头头,平常如果皇帝没有交代,一般是成天跟着皇帝打转的。

他说他时常见到李泌,某种程度上,不就是在说皇帝经常见到李泌吗?

发生了这么件小插曲,看似没有任何影响。

实际上,坐在上首的李亨已经有足够的时间将各人的反应尽收眼底。

李俶只是眸子微微凝了凝,他清楚地知道李泌深受皇帝喜爱,所以一直想将他拉到自己的阵营里来。

而李倓早在长安时就曾与李泌打过交道,两人对彼此的性子也都了解。此时了解到李静忠暗搓搓的心思,也直接在面上流露出毫不掩饰的厌恶。

裴冕、李遵两人面无表情,政坛老狐狸的心思是没那么容易表露出来的。

崔祐甫、卢简金两个小年轻则是皱了皱眉,至于他们在想些什么,李亨就猜不出来了。

最让李亨奇怪的是,杜鸿渐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低着脑袋,就好像整件事与他毫不相关。

是被甘露寺的事情打击到了?

这时,李静忠刚好发到杜鸿渐这里,他侧身挡住皇帝的视线,将纸张伴随着轻语声一同递给了杜鸿渐:

“杜中丞可别忘了答应好的事情。”

转了一圈,散出去三张纸后,李静忠又转回到李泌面前,将最后一张纸递到了他手上。

做完这一切后,他便转头回到了皇帝身边。

“章甫,你是宰相,当为群臣之先,便你先来吧。”

皇帝御口亲启,直接钦定了人选,显然是怕先前那样无人应答的尴尬情况再次发生。

“是,陛下。”

裴冕快速扫过纸张上新鲜的墨字,眼神中不由得闪过一丝讶异,这题倒与他想上奏的不谋而合:

“我抽到的是‘如何正确处理平叛过程中遇到的财政问题’。”

许是因为早有腹稿,略略思索一番后,裴冕就给出了答案:

“江淮,天下粮仓也;盐煤,国之命脉也。若陛下能掌握好此二者,臣绝不敢言粮食会如潮水之多,却也能保证足够能用到陛下收复两京。”

“当然,江淮太过遥远,盐利煤利虽大,却也不是一时一日之功。”

“若要在短时间内筹集钱财,陛下不如将一些无关紧要的官位择选出来,将其作价成粮食卖予富家。”

“这样既能得到粮食,又可在一定程度上安抚富家,或是两全之法。”

说完,他便朝着皇帝微微躬身示意,等待评判或是他人的反驳。

李亨将裴冕的话在肚子里过了一圈,就大致明白其中意思。

首先,江淮当然是大唐粮仓,盐煤暴利,也当然是国家命脉,这种事在大唐属于人尽皆知的程度。而无论什么话,只要到了人尽皆知的地步,再拿出来滚一遍锅,那也是废话。

裴冕真正提出的办法其实是后面的卖官换粮,这和“卖官鬻爵”的区别或许就是一个是把钱花在国家的治理上,另一个是花在个人的享受上。

说实话,大唐的官位系统繁复多杂,从中择取几个只有荣誉而不具体干事再容易不过。

但这种事情真的能干吗?

李亨觉得不行,固然这样能在短期内获取大量的粮食,可毫无疑问也会在制度上撕开一道巨大的缺口。

这种缺口,撕开容易,再想合上,可就千难万难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