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1封量子加密邮件等待接收。“
林曦少校的智能腕表在凌晨三点振动起来。她翻身坐起,作训服肩章上的北斗徽标在舱壁应急灯的照射下泛着微光。火星科考站的穹顶外,沙尘暴正拍打着复合装甲玻璃。
全息投影在狭小的休息舱内展开,未婚夫陆沉的面容出现在画面里。他身后是昆仑山哨所的观察窗,暴风雪在玻璃上结成冰花。
“小曦,今天巡逻时在7号界碑下发现了有趣的东西...“陆沉的声音带着电磁干扰的杂音,他举起一块泛着蓝光的月岩碎片,“据检测,这可能是上古文明的通讯器残骸。“
林曦的指尖穿过投影,量子触觉传感器传来岩石冰凉的质感。突然,残骸上的纹路与她实验室里正在研究的外星机械碎片完美重合。
火星实验室里,林曦将两份样本放入量子比对仪。仪器嗡鸣运转时,她摸出贴身携带的纸质笔记本——这是陆沉去年通过补给飞船捎来的,每页都浸着昆仑山冰雪的气息。
“林博士!“助手突然惊呼,“两个样本的量子签名完全一致!“
投影屏上,数据流组成一段三维星图。林曦认出了其中几个关键节点:昆仑山哨所、永暑礁监测站、火星科考站...以及一个陌生的坐标,正位于小行星带边缘。
她翻开笔记本最新一页,陆沉刚劲的字迹映入眼帘:“今日发现,界碑的量子共振频率与《诗经·秦风》的平仄规律吻合...“
昆仑山的暴风雪持续了七天。陆沉蹲在哨所的通讯室内,将今日发现刻在一块钛合金板上:
“小曦,今日巡逻队在冰川下发现机械构造体,其材质与你上月描述的...“
他的笔尖突然顿住。监控屏幕显示,9号界碑附近的量子探测器突然集体离线。抓起战术头盔冲出门时,陆沉没忘记将金属板塞入量子传输舱——这是他们跨越地火距离的“情书快递“。
暴雪中,陆沉的战术手电照出一队正在界碑上安装设备的黑衣人。
喀喇昆仑的寒风裹着雪粒子,打得观察哨的钢化玻璃啪啪作响。上尉陆沉借着战术手电的光,在值班日志上划掉又一天。窗外,7号界碑在月光下泛着冷硬的青灰色,碑身上“中国“两个红漆大字已经有些斑驳。
他摸出兜里那封被体温焐热的信。信封上盖着成都的邮戳,边角已经起了毛边——这是未婚妻林曦这个月寄来的第三封信。
“沉哥:
今天医院接诊了个高原病退役兵,他说在昆仑山服役时见过你...“
陆沉的嘴角不自觉扬起。信纸上的消毒水味混着淡淡的栀子香,让他想起离别前夜,林曦把脸埋在他作训服里说的那句:“等你回来,咱们就结婚。“
成都军区总院的护士站,林曦正往病历上贴标签。墙上的电子钟显示23:17,她揉了揉发酸的后颈,摸出抽屉里未写完的回信。
“陆沉:
今天做了8台手术,最后那个战士才19岁,肺水肿拖成了多器官衰竭...“
笔尖突然洇开一团墨渍。她想起上周那个被直升机送下来的小战士,昏迷中一直喊着“班长别管我“。当时监护仪的警报声,跟陆沉最后一次视频时,他身后响起的集合哨一模一样。
护士长突然推门进来:“林医生,3床血压掉了!“
林曦把信纸往抽屉一塞,白大褂带起的风掀开了桌角的相框——里面是她和陆沉在军校毕业时的合影,两颗年轻的心脏隔着夏常服,跳着同样的频率。
哨所的暴风雪警报响彻走廊。陆沉系紧防寒面罩,看了眼贴在储物柜里的照片——林曦穿着护士服,正在给藏族阿妈测血压,阳光透过窗棂,在她肩上洒下金色的光斑。
“连长!“通信兵顶着风雪撞开门,“光缆又被刮断了,抢修队至少需要三小时!“
陆沉攥了攥兜里的信。今天是他和林曦相恋五周年纪念日,约好要视频的。他抓起工具箱:“我带人去看看。“
零下40度的寒风像刀子般割着脸。陆沉跪在雪地里接续光纤时,手指很快冻得失去知觉。他想起林曦信里写的:“给你们哨所寄了冻疮膏,别老说用不着...“
抢修完毕已是深夜。通讯恢复的瞬间,手机弹出林曦的留言:“刚下手术,知道你那边肯定又断网了。平安就好,我等你。“
林曦的生日那天,医院收到了来自昆仑山的特殊包裹。拆开层层防震泡沫,里面是个用炮弹壳打磨的花瓶,瓶身刻着雪山与格桑花的图案。
“这傻子...“她红着眼眶摩挲弹壳上的编号,正是陆沉第一次立功时用的那枚。
护士们围过来起哄时,急诊铃突然大作。林曦边跑边把花瓶塞给同事:“帮我放值班室!“
抢救持续到凌晨。当患者终于脱离危险,她瘫坐在更衣室里,才看到陆沉发来的照片——整个哨所的官兵站在界碑前,举着“林医生生日快乐“的横幅,每个人的防寒面罩上都画着歪歪扭扭的蛋糕图案。
第二年开春,陆沉终于休上探亲假。他穿着常服站在医院门口,看林曦小跑着穿过马路,护士服口袋里露出半截听诊器。
“报告林医生!“他突然立正敬礼,“上尉陆沉申请归队!“
林曦笑着笑着就掉了眼泪。她摸出兜里皱巴巴的信纸——那是陆沉去年在暴风雪夜写的,因为光缆中断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