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卖菜小郎君开始侠行三国 第88章 这里没老爷

作者:柯基同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01 11:01:53
最新网址:www.bqgcc.com

最后的曲虫养殖说的其实就是蚯蚓养殖。

蚯蚓能够处理有机废弃物,改善土壤质量。

而且蚯蚓本身富含蛋白质,是喂养鸡鸭的绝佳饲养,甚至还能入药,可以食用。

蚯蚓平时主要以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有机废弃物为食,养殖成本低。

正好能够完美契合李靖的肥料供应站。

三人紧接着来到梯田东头刚开垦出的苜蓿田,一起视察蚯蚓养殖工作的开展情况。

肥料站的十亩试验田已被精心翻整,土质松软肥沃,呈现出健康的暗棕色调。

阳光洒落,田面泛着微微湿润的光泽,新栽的苜蓿苗鲜嫩欲滴,犹如为大地披上了一袭翠绿的轻纱。

田埂旁,几道用石头与灰砖砌成的沟槽排列得整整齐齐,宽度与深度均恰到好处。

此刻,钟山山的儿子钟石头与另外两名被任命为千户寨农事干部的青年正忙于在蚯蚓田中整理肥料。

未及田埂,钟山山便扯开喉咙大喊:

“石头,快来拜见李先生!”

“哎,好嘞,李先生,你们可算来了!俺们正好有好些曲虫养殖的问题想请教!”

钟石头是个憨厚的中年人,眉眼间与钟山山有几分神似。

他领着两名寨子里的青年干事,略显拘谨地走到钟山山身旁。

几人身上散发出一股浓烈的大粪味,刺鼻的味道熏得钟山山眼睛都有些睁不开。

钟山山捏着鼻子道:“

石头你们还不赶紧把衣服脱了,去潭水里收拾一下,不要冒犯了李先生。”

几名农事干部面露羞赧,连忙要解衣下水。

李靖连忙摆手制止,微笑道:

“钟老且慢,我们是来解决问题的,不是来摆官架子的。

你让石头他们又是脱衣又是洗澡的,这哪是干活,倒像是咱们要去逛窑子!”

李靖这番接地气的话一下子拉近了几人的距离。

在场众人都笑了起来,气氛也逐渐热络。

钟山山这才作罢,转而指着蚯蚓田向李靖请教:

“李先生,那就请你再给大伙儿讲讲那曲虫养殖之法罢。”

李靖笑道:

“口述哪比得上实操来得清楚,且看我现场演示一番。”

言罢,李靖便挽起裤腿,拎起田埂边的锄头,准备下田去翻动肥料。

周围的陪同人员大惊失色,钟山山连忙上前抢夺李靖手中的锄头,急道:

“李先生,使不得啊!您是千金之躯,怎能操持这些贱业粗活!”

李靖弯腰抓起一把屎,肃然正色道:

“民以食为天,粮食之事关乎国计民生,怎能说是贱业粗活?

别的地方我管不着,在咱们千户寨,劳动乃是一等一的光荣,农户们辛勤耕耘,更是全寨人的榜样。

今后这些农活,寨里人若有空闲,不光我要做,刘寨主也要做,所有基层属吏都要参与。

过几日我还会在寨子里征兵,我麾下所有兵员每日也必须定时下田耕种。”

一番话听得众人目瞪口呆。

钟山山更是深受触动,一双老眼泛起泪光,手指颤颤巍巍地扒着李靖的衣袖道:

“哪有这样的道理,哪有这样的官老爷啊……”

李靖不以为意,把手上的屎甩进田里。

他手也不擦,便搀过钟山山的手抚慰道:

“钟老,时代变了,以后咱们千户寨没有官老爷,只有实干家!”

说罢,李靖便不再理会诸人,自顾自地走到田里,熟练地动起手来。

只见他将钟石头几人筹备来的草秆、猪粪、鸡粪覆盖在整理好的蚯蚓田上。

再依次铺上草秆、高粱秆、土壤与腐殖物。

周围几人见状,也不再纠结。

纷纷下了粪田围拢到李靖身边,仔细向李靖请教各种蚯蚓养殖的操作细节。

共和国对蚯蚓的研究历史悠久。

早在《礼记》的“月令”篇中便有记载:

“孟夏之月蚯蚓出,仲冬之月蚯蚓结。”

意为农历四月蚯蚓出土,农历十一月蚯蚓蛰伏。

唐朝东方虬所作《蚯蚓赋》云:

“雨欲垂而乃见,暑既至而先鸣,乍逶迤而鳝曲,或宛转而蛇行,内乏筋骨,外无手足,任性行止,击物便曲。”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蚯蚓的生态习性与生长规律。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有详尽记载,并对“蚯蚓”一词作了形象的诠释:

“蚓之行也,行而后伸,其娄如丘,故名蚯蚓。”

又言:

“蚯蚓上食壤,下饮黄泉,故其性寒而下行。性寒,故能解诸热疾;下行,故能利小便,治足疾而通经络也。”

养殖蚯蚓的关键在于温度。

蚯蚓的生长、活动、繁殖与呼吸均受温度影响,尤以温度对繁殖的影响最为显著。

养殖时应注重多层覆土,根据温度实时调整覆土厚度。

其次是湿度。蚯蚓体内水分约占体重的75%~90%,通过皮肤气孔呼吸,躯体需保持湿润状态。

但过于潮湿的环境易堵塞气孔,致其死亡,故养殖时既要注重灌溉,又要注重松土。

最为关键的便是肥料,养殖蚯蚓,施肥要多多滴。

两个小时后,经过李靖一番身体力行、细致详细的讲解,众人终于豁然开朗。

在李靖的带头下,几人沿着田垄一字排开,对着蚯蚓田的沟槽一起放水。

众人解下裤子后,皆是难以抑制心中的好奇。

于是几人不约而同地瞄向某人,瞬间大惊失色,纷纷羞红了脸,自卑难当。

于是群臣纷纷转身朝南,留下李靖一人独自向北。

李靖身下一泻千里,胸中豪情万丈。

有了这座肥料站,何愁我千户寨农业不兴!

待水尽人歇,钟山山把手在钟石头胸口干净的衣服上擦了擦,又开口道:

“李先生最后交代的,让老朽找寻的那样物事,老朽脑海中确实无丝毫印象,有负寨主所托,实在惭愧难当。”

李靖交办给钟山山的第三件事,就是让他帮忙寻找红薯这种神奇的农作物。

红薯最早称番薯,是一种适应性强、产量高、营养价值丰富的作物。

红薯原产自海外。

在共和国历史上,是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闽籍商人陈振龙历尽千辛万苦将原产于美洲的番薯从吕宋(菲律宾)引入家乡闽省。

因其“广种耐瘠、生熟可食”成为中国亿万农民度过荒年的恩物。

红薯这种作物,春薯亩产2000公斤,夏薯亩产1000多公斤。

这与亩产只有一百多公斤的小麦、水稻相比,产量翻了几十番,简直是“超级宝贝”。

对于这种核弹级别的战略性粮食作物,李靖是势在必得的。

他计划先派人去福建搜寻,如果搜寻不到,哪怕漂洋过海,也必须要把红薯苗偷渡回来。

不过这件事短期内肯定是没指望了,只能暂且搁置,等待日后从长计议。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